《白杨》教学与反思
成都市凉水井街小学 谢建萍
周一,终于完成了《白杨》的教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戈壁”的艰苦生存条件,建设者工作的艰辛,新疆的变化等知识都是无法仅仅靠语言的描述就能到位的,我更想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可是最近的一段时间,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成了抢手货,于是这篇课文也就这样落了下来。从我个人的主观情感来说,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课文,可作为教者,我只能考虑的是从文本出发,看这样的一篇文章,我能给予学生的是什么?学生能得到的又是什么?
于是就有了我以下的课堂预想:
课堂预想:
导入的设计:
1、 以歌曲《小白杨》入手,问学生这首歌仅仅是在赞美小白杨吗?你听出了这首歌里还赞美了什么?让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初步的认识。这种预设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却会花费一定的时间,而且导入略显不够简洁。
2、 检查预习,直入课题。上期我们加大了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力度,因此我设想,让学生通过归纳直入文章内容——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可以有简单的交流。这种预设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为了呼应此前的阅读模式: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认知结构。
文本教学设计:
这一过程起初有两个共同的环节:一是:找出课文中白杨的另一种称谓——卫士,并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二是通过课件认识戈壁的模样,能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学习“戈壁”这个词。在这个过渡问题之后,我的文本教学设计就有了两种方案:
1、 循序渐进式:
这个方案一共有四个随文理解的问题:
A:爸爸是怎么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通过学生勾画、朗读、归纳的方式找到白杨的特征,并学习几个关联词“不管……不管……总是……”
B: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通过朗读、讨论来达成这个问题。
C:爸爸为什么带孩子来边疆?通过朗读、勾画,讨论来解决。
最后:孩子们会达成他的愿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品读“微笑”一节,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要求能熟读成诵,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 因果倒置式:
这个方案我将问题进行了简化,剩下了三个问题:
A:戈壁是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带孩子来呢?
B:这和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问题都要求同学读课文并进行勾画。因为第二个问题涉及到理解这篇文章的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不认真读课文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而这个时候,我也考虑给部分同学降低难度,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白杨的特征后,在思考过渡段“爸爸仅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含着的意思。
第三个问题同方案一中的第四问,处理方式相同。
拓展设计:此过程考虑比较单一,设计意图是给学生一种自主选择的意识:你可以选择你的人生道路,但怎样的路才能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就值得我们去取舍。
一:课件展示:新疆建设兵团当年工作的艰苦情况和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新疆的新颜。
讨论:1、看到旧貌变新颜,你想对这些建设者说些什么?
2、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孩子,你会选择留在边疆、建设边疆吗?为什么?
二:资料延伸:2005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李春燕的事迹。
小结设计:
这个环节就看导入设计的情况而改变。若是导入的第一种设计,我打算用一段语言来做结:“如果说又高又直的白杨树像极了边疆的建设者,那么李春燕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不也像它吗?或者我们还可以说,他们像春雨、像绿草,无悔无私地付出着。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去学习。而这种借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若是导入的第二种设计,我打算用歌曲来作结,强化学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小结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达到教学的完整性。因第二种的导入设计相对简洁,故我估计时间应该是充裕的。
虽然教学预想我进行了较为充分地构思,可一堂课上,能呈现的也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我一直赞赏灵动的课堂,教学随学生的情况而进行及时地更改,可是导入的设计以及课堂的主线索必须得到确定。于是我在方案一、二中徘徊。最终我打算把它还原成最普通的课,导入不加过分花样——检查预习,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然后直入课题,进行新课教学;至于课堂流程,我也大胆地选择了第二种,惟有第二种有思维的障碍产生,有部分人需要“搭梯子”才能解决,这样合作学习才可能落到实处;而且方案二还有个优势:问题简洁明了,学生极好梳理课堂思路——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猜测。于是新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了。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老师出个难点的问题:谁能告诉我,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哑然后,忙着翻书,教师等待了会,抽一生回答。)
生:哥哥说白杨是树,妹妹说白杨是大伞,爸爸给哥哥、妹妹介绍白杨。
(我有点吃惊这样的回答)
师:你们交流下,看能不能简单一点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
(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我有些着急,有生在翻阅资料了,过了会,有生举手。)
生:这篇文章写了爸爸带孩子们去边疆,在途中看见了白杨。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师:好,那么我们确定:这是爸爸带孩子们去边疆的事情,他们看到了白杨树。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这就是主要内容啊。
二、新课过程:
师:白杨树在课文里还有个名称叫什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大叶杨”老师提示,在课文里的名字?有学生举手了。)
生:叫“卫士”
师:你知道“卫士”的意思吗?
生:就是守门的。
师;我们来用拆分法,“卫”就是——守卫,“士”就是——战士。我们可以换个词语来说,就是守卫者。(教师将这关键词板书)
师:白杨是谁的守卫者?
生纷纷回答:大戈壁
师:同学们有见过大戈壁的吗?能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吗?
(众说纷纭,教师抽一生)
生:黄沙漫漫、寸草不生、荒芜人烟
(该生一口气说了很多词,又有生补充——荒凉,看到同学们能找到这么多词语来描述“戈壁”实际上就代表他们对这个词的词义已经把握了,我只好出示CAT,让学生观看大戈壁的景象,并且让学生从课文里找找,是怎么介绍“戈壁”的?)
一生读后,教师提示同学语速应放慢,大家再齐读了一次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么一个荒凉的地方,爸爸是带孩子们来旅游,观看“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吗?爸爸为什么要带孩子来边疆?这和白杨有什么关系?(强调)这后面一个问是很高难度的,需要同学们好好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后再议一议,如果你需要老师降低难度,请你举手。
(有的学生到目前都还没有进入状态,我立刻提出:谁能将老师的问题重复一次?并且抽出了一个明显在分神的孩子。他不能回答。我请了一个声音较大的同学重复的问题,并反复强调要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生开始读课文并勾画,教师在教师里巡视。(不得不承认有的同学完成此类问题的速度非常地快而且找得也很准。在交流中,一部分孩子也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不好解决。)
师:最难的是不是第二问?(很多同学表示认可),那好,我下面要降低难度了,请听好了:爸爸介绍白杨的时候,说白杨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是其一;二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他在干什么?大家再去找找看、勾勾看。不懂的还可以交流。
教室里议论的声音大了起来,教师接着巡视。大概五分钟过后。
师: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我解决了老师的两个问题。爸爸为什么要带孩子来边疆?我的答案是爸爸是带孩子来边疆读书的。
师:这在课文的多少自然段?
生:16自然段
师:你读读看(生读)“他们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段落?
生:排比段。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这和白杨树有什么关系?爸爸在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
师:真好!请坐。那白杨有什么特征呢?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又是在课文的哪里呢?找到,读读看看
学生自渎。教师要求学生齐读14自然段爸爸给孩子说的这段话。
师:注意这几个关联词:“不管……不管……总是……那么……不……也不……”,强调了白杨树的坚强。而且我们后文中还提到“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里生根了。”这又说明白杨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生:坚忍不拔
师:那么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爸爸带孩子来边疆,是不是仅仅希望他们在边疆读书?
生:还希望他们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那么爸爸的愿望会达成吗?课文当中是否有这样的预示?
生表示有,较多同学举手。抽一生。
生:课文最后说:“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了。”这就意味着孩子们会留在边疆,爸爸感到很欣慰。
师:哦?很欣慰!我们看看爸爸的神情——生:微笑。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学生朗读)“高大的白杨树”象征了——爸爸,“几棵小白杨象征了——孩子”也就是说——孩子会像爸爸一样留在边疆、建设边疆。(破折号后面都是学生回答的,老师只是引领。)
师:我们来看看当年的建设者们,也来看看边疆如今的新面貌。(出示CAI)这就是当然那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戈壁上,没有机械化装备,他们就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垦边疆,由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收获的却是清贫。可随着边疆建设的进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地域,这里牛羊成群,你们想到了哪首诗?
(生回忆,七嘴八舌的)
生:《刺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生对“见”字的发音有争议,老师进行订正“XIAN”这是个通假字)
师:面对着新疆的旧貌与新颜,你想对边疆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呢?
(生小声讨论,有生说,我就说“谢谢你啊!”有生举手)
生:我说,谢谢你们来建设边疆,边疆才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我发现这小结的设计,其实不需要学生过多的阐述,多了,反而累赘了)
师:也许就三个字“谢谢你”就足以表达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感激之情。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那个孩子,你会选择留在边疆、建设边疆吗?
(生又在下面自主说)
师:老师更想听到一个人的独唱。你来!
生:我会去。因为可以建设边疆啊!
(下面依然有生小声说不愿意)
师: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你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就可以啊!
生:我也可以不去。我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里就可以建设边疆的。以后边疆就会像我们大都市一样的富饶。
师:哦?你这种还成了遥控指挥了。如果问老师,有可能我并不愿意去,也许就因为环境的艰苦。(有学生表示赞同)其实个人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我们应当给予的是尊重,可是哪样的生活才能更加的有意义呢?我们来看看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人物——李春燕的事迹。(出示CAI并声情并茂地讲述)你可以说这样的人很傻,辛苦了自己,为的却是与自己并不相干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却不得不获得我们众人的尊敬,因为有了她们,我们的人间才充满了温情,我们的社会才充满了希望。(这个时候,我发现学生已经融入了我的讲解中。)那么就让我们的课堂在歌曲《小白杨》中结束吧!
(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电脑的声频出了问题,无法播放出声音。我只好临时改了思路,说出歌词或者唱出来。)
师:这可不好,放不出来了。这样吧!老师还能记住点点的歌词,你们想老师说给你们听还是唱给你们听?(学生忙说“唱”)这首歌最适合的是浑厚的男中音(我看到了坐在学生群里的陈教授和张校长,可学生好像并没有明白我的提示,说出了班上的另一个学生。该学生说不会唱。见学生不上套,而我们教室里的男士没有主动登场的神情,我只好来了。)好了,就我吧!但我只能唱前面。
(哼唱了前一小节)
师:《小白杨》中是不是仅仅在歌唱小白杨呢?
生:还有驻守在边疆的战士
师:对!用小白杨去歌颂战士,就好像我们课文中用“白杨”来写“边疆建设者”,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学生答。看课堂时间好象并没有够,于是课堂结尾也变了)那么你们能找到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植物,你能在它的身上看到哪样的情感?想想、说说后再写写。
生开始讨论
三:作业设置:
(顺势抛给作业)
师:今天的功课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去写一种植物。下课!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已经在不断地检讨自己。首先:对学生的反应估计不足,我连续布置的预习功课可能已经流于了形式;对于平素自己就知道的“周一低迷症”,我没有进行充分地预计;其次:课堂教学中,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关联词、过渡句、重点句子的强调感觉不够到位;第三:课文有要求背诵的段落,今天我的处理就马虎了。
评课议课:
我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我也期待着“挨骂”。
陈老等我坐定后,他的问题几乎把我炸晕:“你想想看:你的学生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是他该得到而没得到的?他现在最清晰的印象是什么?”我的学生得到了什么?再回过头来看我的教学,除了一点情感上的熏陶和学法(勾画、研讨)的指导,真正落到实处的基础知识我似乎并没有落实到位。
“我们来看看这堂课堂上有哪些行为是无效的?从教学线索来看,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可能你都很难回答。学生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障碍了,说明他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问题。接下来不久又有个问题:这和白杨有什么关系?这就相当于给了学生答案而让学生在文章中寻章摘句地找理由,这种教学就是典型的“贴标签”式教学,也就是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立足于教参或者教师本身的权威来开展的。那么学生清楚你的教学思路吗?可能他并不能意识到老师这样处理的出发点是什么。后来你让孩子选择会不会留在边疆?这个该选择吗?你应该告诉他的是:边疆需要人去建设,你可以不去,但祖国建设需要。而且对于那些主动去的人,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尊敬和赞美。而对于‘白杨’这一形象,你忽略掉了作者在这一形象后寄予的感情……有效教学就是实在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看学生收获了多少。这才是一个教者或者是听课者真正应该重视的!”
我记录下这么大段的话,并不是意味着陈老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了所有的发言权。而实际上,他的谈话总是被我一次次地打断,因为从我个人来看,我最开始的设计思路中应该是有着一条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思路。我只是想试试这样的教学模式,我的小五的学生能不能适应?而且也想陈老就我这样的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可是到了最后,我终于发现:这个自诩为非常注重学情的老师,却在第一个问题后,就变成了一个假民主者——不管是由于预习的原因还是因为周一的特殊情况,我应该牢牢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看到一群忙着翻书和翻资料的学生,我不应该蛮横地觉得他们应该懂。在这个时候,我的教学思路就应该发生变化……
转载http://www.52blog.net/user1/4226/archives/2006/616277.shtml
陈大伟